牯牛降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主峰海拔1727.6米,是皖南三大高山之一,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景区拥有雄奇俊秀的山岳峡谷、原始葱郁的古树奇松、动静合一的水域奇观、如梦似幻的天象绝景、历史厚重的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实体丰富。
唐代诗人李白曾描绘:“天涯万里行人外,牯牛降中处处通”,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赞誉“池州牯牛降,三卷帝书藏”,吴应箕在《横山源记》里记述:“奇峰叠嶂,拒日概云,比之九华,尤为特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了山巅奇石和大演坑、小演坑、百丈崖等峡谷奇观。景区内千年古树成群,古樟树、古银杏虬曲苍劲。峰顶更有迎客松、连理松、凤凰松点染。牯牛降河系发育,是“中国最美家乡河”“诗之河”秋浦河的源头之一。从峡谷中蜿蜒而下,一路可以欣赏到仙人聚会、四叠瀑布、龙门潭等水体景观,令人震撼称奇。牯牛降气象多变,云海、日出、佛光蔚然成观。
牯牛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中国传统村落和方志敏北上抗日“红军标语墙”。目连戏、十番锣鼓、石台民歌、石台唱曲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此,涌现出了唐代诗人杜荀鹤、明代四部尚书毕锵、明代戏曲家郑之珍、明代文学家吴应箕、现代国故大家李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等众多名人。境内有吴应箕故居、青年时代读书亭、《泥湾观兵》手迹碑刻,以及吴应箕组织抵抗清兵的演练场。唐代诗人李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等历史名人也在此留下大量的诗文墨迹、历史遗存星罗棋布。
牯牛降景区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地,其科学价值具有世界意义。形成了《牯牛降科学考察集》《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图谱》《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图谱》等科研成果。
石台县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被授予“中国生态硒都”称号,牯牛降处于富硒核心区,富硒绿色食品丰富。牯牛降共有植物1555种,其中国家珍稀濒危物种18种;共有动物129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被誉为“绿色的自然博物院”。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以上,负氧离子平均值为71438个/ 立方厘米,是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清新空气标准的35倍,2016年荣获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3年再次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牯牛降旅游资源品种齐全、类型丰富,拥有旅游资源单体260个,涵盖8大主类,17个亚类,47种基本类型。高品质旅游资源众多,其中五级景观旅游资源11处、四级景观旅游资源36处,达到5A景区评价要求。五集牯牛降系列纪录片《虎豹寻踪》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搜寻天下》栏目播出,反响强烈。出版发行《璀璨的绿色明珠》VCD光盘,自制的《野性牯牛降》入选安徽省十佳纪录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牯牛降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措施,累计投入了数十亿元,不断加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采取专项保护与分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环境保护、着力文物保护、重视文化传承,每年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景区拿出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投入到对自然资源和人文古迹的保护中,极大地保护了旅游区资源的完整性。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出版了《牯牛降蝴蝶》《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等专著2400册,在《野生动物》《安徽林业科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绿潮》等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发挥了动植物“基因库”的作用。
历年来,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汪洋、顾秀莲、陈锦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牯牛降参观指导;英、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来景区考察,并联合授予“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称号;国际硒学会荣誉主席、美国农业部首席科学家GRAY先生2014-2019年曾四次来到牯牛降进行考察研究,并在巴西召开的第三届硒与人体健康国际会议上向全球进行了推介;赵朴初、费孝通等知名人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朱清时、赵其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等知名专家到牯牛降考察调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多次来牯牛降采风;牯牛降还是《雪白血红》、《旗映牯牛降》等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多次对景区做专题报道。
通过调查,景区得到99%以上游客和专业人员的普遍赞美。携程、去哪儿、驴妈妈等知名网站平台对景区的评价极高,景区先后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青少年科学探险考察基地、华东地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省“森林旅游示范景区”、首批“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同程旅游“十佳口碑好评旅游景区”“长三角最受游客欢迎的自驾游旅游目的地”等荣誉。
牯牛降景区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交通、秀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物古迹、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牯牛降交通便捷,毗邻九华山机场、安庆机场、长江游轮码头,合安高速铁路、宁宜城际铁路,沪渝、德上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等路网穿境而过,客源市场遍布全国,并且每年都吸引来自日本、韩国、欧美的国际游客。景区2019年共接待游客153.3万余人次,其中省外游客量占比44.5%,境外游客占比10.1%。
牯牛降景区主体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具有独创性和独特性。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连续20年举办茶文化节,并围绕“运动养生,硒游石台”“原始牯牛降,人间仙寓地”“皖美山水,醉美石台”“生态牯牛降,天然氧吧地”等主题,相继举办了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首届安徽省“皖美山水”骑行赛(石台站)暨首届中国石台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富硒产业发展大会、非遗旅游节、登山节、牯牛降摄影大赛等各类宣传活动,持续扩大了景区长三角运动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止2023年6月28日)
牯牛降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主峰海拔1727.6米,是皖南三大高山之一,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景区拥有雄奇俊秀的山岳峡谷、原始葱郁的古树奇松、动静合一的水域奇观、如梦似幻的天象绝景、历史厚重的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实体丰富。
唐代诗人李白曾描绘:“天涯万里行人外,牯牛降中处处通”,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赞誉“池州牯牛降,三卷帝书藏”,吴应箕在《横山源记》里记述:“奇峰叠嶂,拒日概云,比之九华,尤为特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了山巅奇石和大演坑、小演坑、百丈崖等峡谷奇观。景区内千年古树成群,古樟树、古银杏虬曲苍劲。峰顶更有迎客松、连理松、凤凰松点染。牯牛降河系发育,是“中国最美家乡河”“诗之河”秋浦河的源头之一。从峡谷中蜿蜒而下,一路可以欣赏到仙人聚会、四叠瀑布、龙门潭等水体景观,令人震撼称奇。牯牛降气象多变,云海、日出、佛光蔚然成观。
牯牛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中国传统村落和方志敏北上抗日“红军标语墙”。目连戏、十番锣鼓、石台民歌、石台唱曲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此,涌现出了唐代诗人杜荀鹤、明代四部尚书毕锵、明代戏曲家郑之珍、明代文学家吴应箕、现代国故大家李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等众多名人。境内有吴应箕故居、青年时代读书亭、《泥湾观兵》手迹碑刻,以及吴应箕组织抵抗清兵的演练场。唐代诗人李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等历史名人也在此留下大量的诗文墨迹、历史遗存星罗棋布。
牯牛降景区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地,其科学价值具有世界意义。形成了《牯牛降科学考察集》《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图谱》《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图谱》等科研成果。
石台县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被授予“中国生态硒都”称号,牯牛降处于富硒核心区,富硒绿色食品丰富。牯牛降共有植物1555种,其中国家珍稀濒危物种18种;共有动物129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被誉为“绿色的自然博物院”。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以上,负氧离子平均值为71438个/ 立方厘米,是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清新空气标准的35倍,2016年荣获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3年再次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牯牛降旅游资源品种齐全、类型丰富,拥有旅游资源单体260个,涵盖8大主类,17个亚类,47种基本类型。高品质旅游资源众多,其中五级景观旅游资源11处、四级景观旅游资源36处,达到5A景区评价要求。五集牯牛降系列纪录片《虎豹寻踪》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搜寻天下》栏目播出,反响强烈。出版发行《璀璨的绿色明珠》VCD光盘,自制的《野性牯牛降》入选安徽省十佳纪录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牯牛降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措施,累计投入了数十亿元,不断加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采取专项保护与分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环境保护、着力文物保护、重视文化传承,每年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景区拿出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投入到对自然资源和人文古迹的保护中,极大地保护了旅游区资源的完整性。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出版了《牯牛降蝴蝶》《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等专著2400册,在《野生动物》《安徽林业科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绿潮》等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发挥了动植物“基因库”的作用。
历年来,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汪洋、顾秀莲、陈锦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牯牛降参观指导;英、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来景区考察,并联合授予“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称号;国际硒学会荣誉主席、美国农业部首席科学家GRAY先生2014-2019年曾四次来到牯牛降进行考察研究,并在巴西召开的第三届硒与人体健康国际会议上向全球进行了推介;赵朴初、费孝通等知名人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朱清时、赵其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等知名专家到牯牛降考察调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多次来牯牛降采风;牯牛降还是《雪白血红》、《旗映牯牛降》等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多次对景区做专题报道。
通过调查,景区得到99%以上游客和专业人员的普遍赞美。携程、去哪儿、驴妈妈等知名网站平台对景区的评价极高,景区先后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青少年科学探险考察基地、华东地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省“森林旅游示范景区”、首批“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同程旅游“十佳口碑好评旅游景区”“长三角最受游客欢迎的自驾游旅游目的地”等荣誉。
牯牛降景区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交通、秀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物古迹、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牯牛降交通便捷,毗邻九华山机场、安庆机场、长江游轮码头,合安高速铁路、宁宜城际铁路,沪渝、德上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等路网穿境而过,客源市场遍布全国,并且每年都吸引来自日本、韩国、欧美的国际游客。景区2019年共接待游客153.3万余人次,其中省外游客量占比44.5%,境外游客占比10.1%。
牯牛降景区主体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具有独创性和独特性。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连续20年举办茶文化节,并围绕“运动养生,硒游石台”“原始牯牛降,人间仙寓地”“皖美山水,醉美石台”“生态牯牛降,天然氧吧地”等主题,相继举办了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首届安徽省“皖美山水”骑行赛(石台站)暨首届中国石台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富硒产业发展大会、非遗旅游节、登山节、牯牛降摄影大赛等各类宣传活动,持续扩大了景区长三角运动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止202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