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朋友们,石台牯牛降景区欢迎您的到来。
石台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江南通志》记载:西黄山有三十六垣,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冈可望匡庐。可见,牯牛降在古代就于黄山齐名,其主峰海拔1727.6米,与黄山海拔1873米的莲花峰、海拔1787米的清凉峰同为皖南三大高峰,自西向东,犹如三尊巨人,并肩屹立在安徽南部。
牯牛降的山体,浑如一头从天而降的神牛。相传此山前身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在太上老君未得道升天前,驮着他四处传经布道、感化众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老君升天后,也将其带入天庭,不料此牛成仙后居功自傲,光吃饭不干活,再也不听太上老君的使唤,被太上老君一怒之下打入凡间、化为山形,这便是“牯牛降”的来历,意为神牛从天而降。
牯牛降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约在8.5亿年前的雪峰造山运动中,使其主峰抬起,结束海侵历史,在距今约2亿年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中,使牯牛降的北部也相继抬起,与其主体融为一体,并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后又经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才逐步演化成今天模样。大自然的伟力和奇巧,将牯牛降山体塑造得峰峦巍峨,峭壁深渊,显得雄伟而绮丽,使之成为皖南又一座奇丽的大山。
由于牯牛降山区成陆历史悠久,地形变化复杂,所以至今仍能发现大量曾经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至200万以前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如: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杉木、红豆杉、三尖杉等,银杏则是植物著名的“活化石”。牯牛降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统计,这里有各类植物230科、726属、134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13种、动物29种,另外,这里爬行类也很丰富,其中蛇类就有26种以上,被称为“蛇的王国”。
牯牛降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奇幻中见优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且,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明末复社领袖、文学家、爱国诗人吴应箕曾在此读书、求学、练兵、抗清,明代伟大剧作家郑之珍寓居此地,耗尽毕生精力编撰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及折射着中国大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红军北上抗日标语墙……
作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牯牛降,从旅游的角度说,有四大景区:主峰景区、龙门景区、奇峰景区和双河口景区。主峰景区主要有四大看点:奇松、怪石、云海、佛光;从科学考察的角度说,它有云豹、黑麂、穿山甲、苏门羚、白颈长尾雉、黄山短尾猴、祁蛇、眼镜蛇和马褂木、三尖杉、香果树、永瓣藤等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正是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复杂,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使牯牛降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保护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2010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被俄、美、英、法、德、意等30个国家驻华使节所公认的“中国原生态首选旅游目的地”。
好了,牯牛降大致情况就介绍到这里,大家乘上景交车后,马上就可以进入景区了。
1、三棵树:游客朋友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牯牛降主峰海拔1727.6米,与黄山莲花峰、清凉峰同为皖南三大高峰。虽然这三大高峰不可能集中地展现在您们面前,但您别遗憾,牯牛降已经为您准备了一款精致的浓缩版,将那三座高峰整体挪到您的面前,这就是矗立在景区入口处的三棵千年古树,一棵枫杨、两棵樟树。您看,它那铁枝铜干的躯体,体现出三大高峰的苍劲,他那直插云天的树干,不正代表着三大高峰的伟岸?
2、戏鳄滩: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游览的景区叫龙门,因前面两座相向而立的大山,形似两扇豁开的山门而得名。“戏鳄滩”就是进入龙门的第一个景点。如果大家站在合适的角度,一定会看到河的内壁一组一组的岩石从山体延伸至水面,俨然一群准备上岸的鳄鱼,虽然神鱼“见首不见尾”,但绵延起伏的鱼脊以及上面石棱皴起的褶皱,已经让这群鳄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了。
3、五福泉、五福亭:这个景点叫五福泉。“五福”一词,典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白话文表述就是:构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长寿,富贵,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终。不过,这泓“五福泉”的内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明代大戏剧家郑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门清溪人,但他却长期活动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带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极富盛名的鸿篇巨制《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举成名之后,离此地不远的太平焦村的苏氏家族又把他请去为他们家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编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记》。剡溪父老乡亲为了祝贺郑之珍《五福记》的诞生,就把这眼泉水取名为“五福泉”。
史有明载:郑之珍小时候因为出天花,造成严重目疾,给他带来终生之痛。他本来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但却终生不第。为什么?主要因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幸运的是,郑之珍当年寓居剡溪河畔编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时,经常到这眼泉水处来,掬这泓清泉洗脸,借以涤除疲劳。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记》的创作。有的人说是郑之珍写了《目连救母》劝人为善的好戏,感动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说是这股“灵泉”洗祛了郑之珍的目疾,赋予了他“灵气”。但不管怎样,地以人名,后人为纪念这一奇事,逐集资在泉旁筑一廊亭,并众撰一联:孝由心动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4、龙门:此处两岸危崖高耸,碧流深潭横亘,浑如两军对垒,一触即发。因其形势险要,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这道景观叫着龙门。龙门,既是龙门景区名称的由来;同时,又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从特定的层面说,它是整个明朝历史的最后一道门:——龙门以内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壮;龙门以外在当时则完全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的天下。
大家知道,朱明王朝从朱元璋1368年正式称帝到1644年农历3月19日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公园上吊自杀,其间连头带尾经历了277年的时间。但是,这只是出于历史纪年层面的一种表述口径;其实,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权力辖区之内。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继之又有僻处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以“隆武”帝的名义组织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前面所说到的明代复社领袖、爱国诗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吴应箕当时所组织的抗清复明武装,就是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既是他与同仁一种自觉的行动,又与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关。撇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说,吴应箕投笔从戎,组织抗清复明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强为,关键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鲜血和坚强不屈的气节践行自己的生命承诺。
再把话题折回到“龙门”与明朝历史关门大吉的事件上来。距离牯牛降60公里的贵池区泥湾一带曾经是吴应箕抗清复明军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线,而这龙门以内漫长幽深的峡谷,则是吴应箕的复营——密议军机的指挥部所在地。当隆武帝的圣旨辗转传递到吴应箕的复营时,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来清军的重兵围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龙门。基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时代结束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龙门不仅是这个景区内一处颇富刺激性的景观;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时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标志性”关卡。
5、龙门潭:龙门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龙门潭。潭中之水澄碧清澈,美如翡翠,有“华东第一水”和“小九寨”之誉。那么,这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绿呢?这有四个必备条件:第一,水的含沙量极低,实际上这里含沙量为零;第二,水要有一定深度,水越深越绿;第三,周围生态植被好,植被覆盖率高,人说:“青山绿水”,没有青山何来绿水?第四,要有阳光的照射,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水为什么这样绿了,那就是太阳光将周围植物的绿色折射到清澈的深水中形成的。
6、百丈崖:位于龙门左侧的这面石壁,高达数丈,陡峭嶙峋,号称“百丈崖”。由于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史上一度成为吴应箕抗击清兵的重要屏障。据说,当年,崖顶曾安置数门土炮,现遗址尚存。
6、龙门石谷:游客朋友,我们由此往上,就可以看到一条绵连数里、乱石丛生的峡谷,当地人称为龙门峡谷。这里的石头姿态各异,色彩丰富,黑灰色的石头最多。它们叫变质岩。这些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换句话说,是牯牛降地区在摆脱海水侵袭之前长期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如果从科普的角度说,这些颜色各异、成分复杂的石头们,又给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台。所以说,牯牛降不仅是动植物的王国,也是地质科考的典型标本。
7、劝善桥:前面这座吊桥叫劝善桥。因纪念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问世而命名。当然,现在此处旧名重提,更兼有与时俱进的内涵,做人总是要多多与人为善为好。比如,经过这座吊桥时,不要拥挤,彼此互相谦让,为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游客朋友们,您在自己小心的同时,可别忘了搀扶一下身边的老人和孩子哟!
8、驻马亭:过了劝善桥,大家可以看见一座亭子,这就是驻马亭。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龙门以内是吴应箕的复营,也就是吴应箕组织抗清武装的后方总指挥部。据说,当年,吴应箕所部将领进山密议军机时,经常将战马羁放在这个地方,亭子由此而得名。现在已经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游憩场所,给人们怀古探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9、中流砥柱:一块凌空飞来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间,逼得河水从它的两侧绕过,使人觉得它颇为“霸道”;山洪爆发时,波涛翻滚,横冲直撞,似野马奔腾,而这块巨石却能岿然不动,又使人觉得它挺讲“原则”的。因为它不愿轻易随波逐流,故而人们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与峡谷中黑灰色石头一样,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杰作。当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打开思维的空间,这块岿然不动的巨石,像是诉说着当年吴应箕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敢的社会担当。
10、钟鼓石、碧玉潭:河对岸一块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这边一块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圆圆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钟,故名石钟。将这两块石头合并取名,叫做“钟鼓石”。“钟”与“鼓”之间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样碧绿,人们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不知大家看到此景,可能想起《诗经》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来。这里每每到了雨水充足的夏季,磅礴的山泉拍打钟鼓石而过,你细心倾听会发现像是一阵阵擂鼓的声音,与大自然相应成趣,所以叫“擂鼓声震碧玉潭”。
11、香果墩:这个平整的小高地,当地居民习惯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为“香果墩”,就是因为它置身于香果树丛生的特定环境之中。香果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落叶大乔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叶对生,椭圆形。花白色,结果时变为粉红色并留在果实上,果实纺锤形,种子有不规则的翅,为我国特产植物。香果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枝皮纤维柔细,是制作蜡纸或人造棉的原料。香果墩左边的道路,即是步行沿河道通往双龙谷景区的栈道(双龙谷暂未全部开放)。
12、野猪棚:我们再看墩上这座茅草搭建的棚子,当地人叫做野猪棚。为什么这么叫?原来,牯牛降沟深壑险,山高坡陡,自古少有田地,山民们多在山地上种植玉米高粱为生。但在牯牛降地区,由于动物种类繁多,野猪、黑麂、猕猴、苏门羚、松鼠、山鸡、长尾雉等野兽野禽糟蹋粮食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保护劳动成果,山民们只得在庄稼地里就地筑棚,日夜看护。大家可以进棚休息一下,切身感受一下远古山民疲于生计的艰难和不易。不过,原始的野猪棚已经不存在,这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13、天作迷宫:这里有一个迷宫,里面七弯八拐,稍不注意,就会迷路。据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些当地居民藏身洞中,还真得避过了不少的杀身之祸呢。据地质考察得知,在古代,这座山体结构极不稳定。地壳变动时,山体相互挤压、冲击,在向下滑坡滚动过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这个迷宫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
14、栓牛石:前面说了,牯牛降是由一头神牛坐化而成,那么,我们不妨就从这个神话传说说起。为什么在皖南境内有这么一座形似一头神牛的大山屹立此处?主要还是得益于这根巨大的“拴牛石”。据说,远古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牯牛”,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间的劳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扔下凡间,化作了这根巨大的栓牛石,将“牯牛”永远地拴在了这个地方。
15、田园风光:在两座小山岗之间,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间的民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每当春光花开,风和日丽,梯田中姹紫映红,错绿相间,粉墙黛瓦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图”,似乎正应了宋人范成大的那首田园诗中的美妙意境: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这里高山梯田虽然面积不大,但由龙门而入,确有世外桃源之意,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是绝佳的摄影点。
16、无门:这是一扇天然形成的石门,叫作“无门”。大家可能很奇怪,明明有门,何叹无门?这又得说到吴应箕了。当地人说,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出生于牯牛降山脚下的吴应箕,20岁刚出头即名噪京城。清人温睿临在《南疆绎史·吴应箕传》称其“言论风旨,士争趋之;公卿以下,视其臧否为荣辱;”但是,他虽“罗九经二十一史于胸中,洞悉古今兴亡顺逆之迹”,由于其个性爱憎分明,意气横厉,竟然八次科举不第,乃至愤然返回乡里,来到此地闭门谢客,著书立说。闲暇之余,游览石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深感自己空有一腔抱负,怅恨之余,挥笔在石壁上写下“报国无门”四个大字。“无门”之名由此而得。遗憾的是,经过370多年的风雨剥蚀,岩石上的字迹早已荡然无存。
17、楼山堂集:大家看,这块方方正正的石头可像一本厚重的书籍?不错,它正是一本由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侯方域作序,大才子吴应箕在“无门”撰稿二十七卷,诗一卷,文七卷的合订本——楼山堂集。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非常推崇这部文集,他的书案上就时常放着这部鸿篇巨制。只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书,经过数百年风化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将它打开了。
18、生态茶园:这是一处不太起眼的景观,虽然平常,但却自然。牯牛降山高林密,加之气候温润,是出产名茶地方,自古以来,好茶者就慕名而至,趋之如骛。因此,山民们自然“投其所好”,劈地开山,广植茶树。这片斜坡上的茶叶就是牯牛降先民们的劳动成果。可别小看这些零零散散的茶树,在它那浓如醇酒的茶汤里,含有一种神奇的微量元素,那就是被人们称为癌症克星的硒。科学检测:这个地区每千克茶叶含硒量为0.4到4.4毫克之间,与人体的需求量正好相适。2012年12月,以牯牛降山脉为主产地的石台富硒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19、竹林探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游客朋友们,当您徜徉在这条隐身于万杆翠竹之间的山道,伴着摇风的绿竹,听着鸣弦的山涛,是否已经沉浸在大诗人李白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意境之中呢?虽然诗人写得不是牯牛降,但这里的景色与终南山相比,在您的眼中,会不会过之而无不及呢?
20、竹林观瀑:游客朋友们,我们说,牯牛降处处是景,移步换景,这不,刚走出竹林幽径,您只要稍稍抬头,远处一匹白练就会跃入眼帘。这处景观叫竹林观瀑,透过摇曳的树叶,踮起疲劳的脚尖,一幅用山石当画布,以绿竹作画框的巨幅山水以“遥看瀑布挂前川”气势在您的面前一览无余。
21、四叠瀑布:四叠瀑布是龙门景区最大的瀑布,因为瀑布从上而下形成四叠,故名“四叠瀑布”。这道危崖终年水流终年不断,特别是丰水季节,银花跳动,喷珠溅玉,飞流直下,声震数里。在瀑布周围,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这是瀑布水流冲击拍打石崖时,水分子在雾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负氧离子而带给人们的快感。负氧离子别名“空气维生素”,又称“长寿素”,对人体健康长寿以及对气管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治疗,有着明显的辅助疗效。世界卫生组织测定的正常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浓度是每立方厘米1000至1500个;而这里瞬间负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1万个,位列全国各大知名景区的前茅。可以这样说,如此高浓度负氧离子,是大自然赋予牯牛降风景区馈赠给每一位游客的“养生瑰宝”!
22、情人谷:这里有个山谷,曾经演绎过一幕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牯牛降山下严、唐两姓家族,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偏见,世代互不通婚。偏有两姓青年,互相爱慕,私许终身。无奈,纸总是包不住火的。两姓青年相爱的事情分别被两个家族知道之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男女双方都得在自家的祠堂中接受家法的严厉惩治;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接受了严厉的惩治之后,男女双方还是不得被允许成婚。为了向这一暴戾的族规挑战,相爱的严、唐两姓青年男女趁两个家族,齐集族人,准备实施“族规”之际,相约跑进这个山坞,攀上这段悬崖,并且向尾追而来的双方族人,断然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双方家族的长辈能够答应他俩成婚,即刻就从原路下山;否则,他俩即刻跳崖殉情,把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当场打碎了给众人看。这一招,使双方族长原本翘起的胡须顿时象严霜打过的杨柳,一下子全蔫了。族规不能破,骨肉不能丢,静极而动的双方族人,即刻给了两个年轻人一个不是妥协的妥协性答复:除非自动出族,改名换姓,远走他乡;否则,休想成婚!两个驻足危崖上的年轻人选择了前者,即时消失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把一段激昂慷慨的爱情故事永远留在了眼前这个危崖上。从那以后,这段峭壁就被叫着“殉情崖”,这个山谷就一直被叫着“情人谷”。您看,那长长的条石是情人床,那红色的水迹是情人泪。
23、鸳鸯潭:栈道下方的深潭就叫鸳鸯潭。这里在开发之前,人迹稀少,常有鸳鸯在潭中嬉戏,因此而得名。现在,这里作为景点开发开放,加上周边大环境的变化,山中鸳鸯不免成了这里的“稀客”,难得与大家一见。不过没关系,人间鸳鸯——来此游览的情侣却是结结实实的多了起来,只是此鸳鸯不是彼鸳鸯,身上香水竟芬芳。
24、古磨坊:游客朋友们,前面说到,牯牛降景区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下面陆续出现的景点将给大家从农事、建筑、宗族以及红色文化方面逐一介绍。这不,不远处有一老屋,那就是古磨坊,内有石磨和水碓,石磨是用人力推动将谷物磨成粉;水碓是利用水力将稻谷舂成米,或进行一些其它粮食产品加工的工具。
24、农具屋:农具屋里面陈设着旧式农具。如:犁,耙,耖,纺车,水车,戽桶以及清理谷物杂质的风扇。古磨坊和农具屋都属于“农业怀旧型旅游”。通过这种旅游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一些农事活动,认识社会的进步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5、严家古村:严家古村居住着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后裔。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即位后请严子陵入朝为官,不期遭到严子陵的拒绝。关于严子陵拒绝为官的史实,给后世的学者、专家们留下了很多研究或猜测的空间:一说严子陵生性淡泊,不屑于做官,甘于躬耕自食,终老田间;另外一说,是因为当时深得光武帝刘秀的信赖器重的大司徒侯霸的中道介入,才使严子陵最终成为“隐士”。因为,在王莽得势的时候,侯霸曾经一头扎进王莽的怀抱,做了王莽手下的“淮平郡太守”;现在刘秀东山再起,侯霸又一头扎进刘秀的怀抱,当上了刘秀朝廷的“大司徒”。面对这样的事实,严子陵觉得要是真的应聘入朝做官,今后就得与侯霸这样的投机者朝夕相处。如此这般,即使不是耻辱,也必将使个人的风格、情操大受委屈。因此,严子陵选择了实质上的回避与不得不已的名义上的“淡泊”,决定隐遁,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万古不朽的清名。
当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在近代革命斗争史上,严氏的后裔们采取了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先后有七名热血男儿为着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新中国建立后,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严家古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村”。
26:制香馆:古香制作是严家古村传统的手工艺品。这项手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家古村制作的古香,用料讲究,配方独特,品种较多,有通常的祭祀用香,有特殊场合下的礼仪用香,还有驱蚊和去除异味的日常生活用香。古香制作和销售是严家村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栋古民居从初建直到现在先后住过五代人,有150年以上的房龄。这栋古民居在严家古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背山面水,门前有一个院落,符合房主保持一定私密空间的要求;室内布局,门当户对;中设天井,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砖雕、木雕,一应具备,具有徽派建筑的鲜明特征;前堂后庭地面用净沙和石灰锤打而成,室内均为木地板;朝向天井的窗户全部安装窗栏板,便于对外张望而又不易被发现,便于保守室内的私密。除了具有一般徽派古民居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房主还在建房之时做了一个贴壁牌坊。在封建时代坊主要想树一座牌坊,必须要有朝廷批准,皇上“圣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这栋古民居的第一代房主吴下香老婆婆,年龄未满30岁就失去了丈夫。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寡居,历尽千辛万苦,把四个儿子抚养成人。四个儿子长大之后也都挺有出息。为了体现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在砌建这栋古民居的墙体之时,四个儿子经过合计,决定采取这个变通的办法:把大门楼砌成贞节牌坊的式样,以永远感念母亲对他们的养育之恩。
27、标语墙:一扇标语墙,折射出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消灭保甲制度,打到国民匪党”的标语,是1932年底或1933年时,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所属的政治组织书写的,落款有“红军政宣”字样;“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你们年关困难的救星,打破年关困难只有革命”的标语,是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在牯牛降山区与之周旋时为宣传革命而留下的红色印记,落款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宣”;“全体办工业、全民办工业,争取十年内或二十年的时间,在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等标语,反映了急躁冒进的时代情绪;“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等标语,是“文化大革命”留给历史的“烙印”。站在标语墙前,回首当年往事,足以令人感慨万千。
28、严氏宗祠:石台宗祠很多,目前遗存下来的有20余座。牯牛降的严氏宗祠是其典型代表。严氏宗祠建于1898年——清光绪24年,距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这座祠堂名“富春堂”,是严氏族人祭祀拜祖的地方。祠堂名叫“富春堂”,是严氏的子孙为纪念他们的老祖宗严子陵曾经垂钓富春江畔的史事而取了这个名字的。祠堂后庭的墙壁上悬挂着严氏的祖容,也就是严子陵的画像;进大门左侧的墙壁上张挂的是严子陵当年垂钓富春江畔时的情景。祠堂两边所有严氏家族历代名人的画像。
29、风水林:前面有一块高大茂密的树林,是严家古村的风水林。从两棵树林近千年树龄的老樟树苍老斑驳的褶皱间,可以看到,村里严氏宗族久远漫长的历史。严家古村所处的位置,与老徽州密切相连;直接的说,也就是一山之隔。由于地缘关系上的紧密相连,因而,民情风俗方面的相互渗透,建筑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所以,严家古村的村落布局也体现了徽派风格:村落居于水系的上游,风景林或说风水林居于村落的下首。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同时也兼有防风和护村的实用功能。由于风水、风景和防风等多重功能,所以,有效保护好这片树林就成了全村居民世代相传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是这片风水林得以安然无恙、枝繁叶茂的社会心理基础或者说文化背景。林中最珍贵的树种要数银杏,又叫“白果树”、“公孙树”。它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被称作植物活化石。银杏叶片中所含的类黄酮、维生素C等活性物质,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还有降温减肥,抗衰老、抗癌作用。据有关资料称,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在爆炸区域内唯一存活的植物是银杏。由此可见,银杏树还具有很强的抗辐射功能。大家不妨捡几片树叶,一来可以观赏,二则泡泡茶水,说不定就起到了减肥抗衰老的特殊功效。
30、子陵桥:这座桥名叫子陵桥,不言而喻,是严氏的后裔为了纪念他们大名鼎鼎的老祖宗——严子陵而取的这个名字。现在这座桥是本世纪初复建的。
31、罚戏碑: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的这处景点有点特殊,虽然眼前只是一块孤零零石碑,无“景”可看,可意义深远。大家一定知道时下流行的一句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殊不知,早在330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牯牛降山民就具备了保护山林的概念,
何谓罚戏?先让我们来看一段碑文:一、违禁族人私自于牯牛降演源盜伐木者,查出罚酒一席,首知情不举,照例罚不贷。二、严禁外姓人于橫山演源盜伐木,查出罚演目连戏三日夜,酒十席。族人首知不举者,查出罚戏一台,酒十席……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不全,晦涩难懂,想必大家知道了大概意思。这里保存着淳朴原始的民风习俗,牯牛降自然形态的完好,追本溯源来自于本地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乡规民约的治理,世代以采茶、种田为生,不乱伐、不滥捕。牯牛降周边横山、坳头、严家村等共同遵守的村规“罚戏规”,折射出了深厚的人性管理文化和绿色环保文化。通过这块石碑,不仅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对今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起到了警醒作用。
32、石公桥:眼前的这座桥,叫石公桥。明代万历年间,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他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郑之珍。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时编创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因此而一举成名。当地老百姓对他非常尊敬。为了缅怀他,就将他当年曾经经常走过的这道桥取名为“石公桥”。当然,原来的桥是木板桥,现在这座简易钢混桥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33、楼山桥:现在我们经过的牯牛降最后一处景点——楼山桥。过了这道桥,标志牯牛降风景区的主景区已经为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过,还得补充一下说起这座桥名的来历,这还得说到吴应箕。吴应箕,字次尾,号“楼山”,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人们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为体现对这位爱国志士的敬仰和怀念,便以他的号作为这座桥名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时间不早了,该与大家说再见了。在此,牯牛降景区衷心祝愿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年年春草绿,再盼王孙归。热情好客的牯牛降人等待您的下次光临!再见!
安徽石台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管理分公司
二〇一九年五月
游客朋友们,石台牯牛降景区欢迎您的到来。
石台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江南通志》记载:西黄山有三十六垣,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冈可望匡庐。可见,牯牛降在古代就于黄山齐名,其主峰海拔1727.6米,与黄山海拔1873米的莲花峰、海拔1787米的清凉峰同为皖南三大高峰,自西向东,犹如三尊巨人,并肩屹立在安徽南部。
牯牛降的山体,浑如一头从天而降的神牛。相传此山前身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在太上老君未得道升天前,驮着他四处传经布道、感化众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老君升天后,也将其带入天庭,不料此牛成仙后居功自傲,光吃饭不干活,再也不听太上老君的使唤,被太上老君一怒之下打入凡间、化为山形,这便是“牯牛降”的来历,意为神牛从天而降。
牯牛降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约在8.5亿年前的雪峰造山运动中,使其主峰抬起,结束海侵历史,在距今约2亿年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中,使牯牛降的北部也相继抬起,与其主体融为一体,并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后又经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才逐步演化成今天模样。大自然的伟力和奇巧,将牯牛降山体塑造得峰峦巍峨,峭壁深渊,显得雄伟而绮丽,使之成为皖南又一座奇丽的大山。
由于牯牛降山区成陆历史悠久,地形变化复杂,所以至今仍能发现大量曾经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至200万以前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如: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杉木、红豆杉、三尖杉等,银杏则是植物著名的“活化石”。牯牛降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统计,这里有各类植物230科、726属、134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13种、动物29种,另外,这里爬行类也很丰富,其中蛇类就有26种以上,被称为“蛇的王国”。
牯牛降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奇幻中见优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且,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明末复社领袖、文学家、爱国诗人吴应箕曾在此读书、求学、练兵、抗清,明代伟大剧作家郑之珍寓居此地,耗尽毕生精力编撰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及折射着中国大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红军北上抗日标语墙……
作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牯牛降,从旅游的角度说,有四大景区:主峰景区、龙门景区、奇峰景区和双河口景区。主峰景区主要有四大看点:奇松、怪石、云海、佛光;从科学考察的角度说,它有云豹、黑麂、穿山甲、苏门羚、白颈长尾雉、黄山短尾猴、祁蛇、眼镜蛇和马褂木、三尖杉、香果树、永瓣藤等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正是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复杂,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使牯牛降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保护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2010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被俄、美、英、法、德、意等30个国家驻华使节所公认的“中国原生态首选旅游目的地”。
好了,牯牛降大致情况就介绍到这里,大家乘上景交车后,马上就可以进入景区了。
1、三棵树:游客朋友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牯牛降主峰海拔1727.6米,与黄山莲花峰、清凉峰同为皖南三大高峰。虽然这三大高峰不可能集中地展现在您们面前,但您别遗憾,牯牛降已经为您准备了一款精致的浓缩版,将那三座高峰整体挪到您的面前,这就是矗立在景区入口处的三棵千年古树,一棵枫杨、两棵樟树。您看,它那铁枝铜干的躯体,体现出三大高峰的苍劲,他那直插云天的树干,不正代表着三大高峰的伟岸?
2、戏鳄滩: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游览的景区叫龙门,因前面两座相向而立的大山,形似两扇豁开的山门而得名。“戏鳄滩”就是进入龙门的第一个景点。如果大家站在合适的角度,一定会看到河的内壁一组一组的岩石从山体延伸至水面,俨然一群准备上岸的鳄鱼,虽然神鱼“见首不见尾”,但绵延起伏的鱼脊以及上面石棱皴起的褶皱,已经让这群鳄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了。
3、五福泉、五福亭:这个景点叫五福泉。“五福”一词,典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白话文表述就是:构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长寿,富贵,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终。不过,这泓“五福泉”的内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明代大戏剧家郑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门清溪人,但他却长期活动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带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极富盛名的鸿篇巨制《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举成名之后,离此地不远的太平焦村的苏氏家族又把他请去为他们家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编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记》。剡溪父老乡亲为了祝贺郑之珍《五福记》的诞生,就把这眼泉水取名为“五福泉”。
史有明载:郑之珍小时候因为出天花,造成严重目疾,给他带来终生之痛。他本来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但却终生不第。为什么?主要因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幸运的是,郑之珍当年寓居剡溪河畔编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时,经常到这眼泉水处来,掬这泓清泉洗脸,借以涤除疲劳。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记》的创作。有的人说是郑之珍写了《目连救母》劝人为善的好戏,感动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说是这股“灵泉”洗祛了郑之珍的目疾,赋予了他“灵气”。但不管怎样,地以人名,后人为纪念这一奇事,逐集资在泉旁筑一廊亭,并众撰一联:孝由心动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4、龙门:此处两岸危崖高耸,碧流深潭横亘,浑如两军对垒,一触即发。因其形势险要,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这道景观叫着龙门。龙门,既是龙门景区名称的由来;同时,又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从特定的层面说,它是整个明朝历史的最后一道门:——龙门以内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壮;龙门以外在当时则完全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的天下。
大家知道,朱明王朝从朱元璋1368年正式称帝到1644年农历3月19日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公园上吊自杀,其间连头带尾经历了277年的时间。但是,这只是出于历史纪年层面的一种表述口径;其实,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权力辖区之内。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继之又有僻处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以“隆武”帝的名义组织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前面所说到的明代复社领袖、爱国诗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吴应箕当时所组织的抗清复明武装,就是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既是他与同仁一种自觉的行动,又与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关。撇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说,吴应箕投笔从戎,组织抗清复明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强为,关键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鲜血和坚强不屈的气节践行自己的生命承诺。
再把话题折回到“龙门”与明朝历史关门大吉的事件上来。距离牯牛降60公里的贵池区泥湾一带曾经是吴应箕抗清复明军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线,而这龙门以内漫长幽深的峡谷,则是吴应箕的复营——密议军机的指挥部所在地。当隆武帝的圣旨辗转传递到吴应箕的复营时,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来清军的重兵围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龙门。基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时代结束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龙门不仅是这个景区内一处颇富刺激性的景观;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时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标志性”关卡。
5、龙门潭:龙门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龙门潭。潭中之水澄碧清澈,美如翡翠,有“华东第一水”和“小九寨”之誉。那么,这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绿呢?这有四个必备条件:第一,水的含沙量极低,实际上这里含沙量为零;第二,水要有一定深度,水越深越绿;第三,周围生态植被好,植被覆盖率高,人说:“青山绿水”,没有青山何来绿水?第四,要有阳光的照射,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水为什么这样绿了,那就是太阳光将周围植物的绿色折射到清澈的深水中形成的。
6、百丈崖:位于龙门左侧的这面石壁,高达数丈,陡峭嶙峋,号称“百丈崖”。由于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史上一度成为吴应箕抗击清兵的重要屏障。据说,当年,崖顶曾安置数门土炮,现遗址尚存。
6、龙门石谷:游客朋友,我们由此往上,就可以看到一条绵连数里、乱石丛生的峡谷,当地人称为龙门峡谷。这里的石头姿态各异,色彩丰富,黑灰色的石头最多。它们叫变质岩。这些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换句话说,是牯牛降地区在摆脱海水侵袭之前长期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如果从科普的角度说,这些颜色各异、成分复杂的石头们,又给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台。所以说,牯牛降不仅是动植物的王国,也是地质科考的典型标本。
7、劝善桥:前面这座吊桥叫劝善桥。因纪念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问世而命名。当然,现在此处旧名重提,更兼有与时俱进的内涵,做人总是要多多与人为善为好。比如,经过这座吊桥时,不要拥挤,彼此互相谦让,为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游客朋友们,您在自己小心的同时,可别忘了搀扶一下身边的老人和孩子哟!
8、驻马亭:过了劝善桥,大家可以看见一座亭子,这就是驻马亭。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龙门以内是吴应箕的复营,也就是吴应箕组织抗清武装的后方总指挥部。据说,当年,吴应箕所部将领进山密议军机时,经常将战马羁放在这个地方,亭子由此而得名。现在已经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游憩场所,给人们怀古探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9、中流砥柱:一块凌空飞来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间,逼得河水从它的两侧绕过,使人觉得它颇为“霸道”;山洪爆发时,波涛翻滚,横冲直撞,似野马奔腾,而这块巨石却能岿然不动,又使人觉得它挺讲“原则”的。因为它不愿轻易随波逐流,故而人们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与峡谷中黑灰色石头一样,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杰作。当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打开思维的空间,这块岿然不动的巨石,像是诉说着当年吴应箕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敢的社会担当。
10、钟鼓石、碧玉潭:河对岸一块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这边一块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圆圆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钟,故名石钟。将这两块石头合并取名,叫做“钟鼓石”。“钟”与“鼓”之间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样碧绿,人们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不知大家看到此景,可能想起《诗经》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来。这里每每到了雨水充足的夏季,磅礴的山泉拍打钟鼓石而过,你细心倾听会发现像是一阵阵擂鼓的声音,与大自然相应成趣,所以叫“擂鼓声震碧玉潭”。
11、香果墩:这个平整的小高地,当地居民习惯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为“香果墩”,就是因为它置身于香果树丛生的特定环境之中。香果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落叶大乔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叶对生,椭圆形。花白色,结果时变为粉红色并留在果实上,果实纺锤形,种子有不规则的翅,为我国特产植物。香果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枝皮纤维柔细,是制作蜡纸或人造棉的原料。香果墩左边的道路,即是步行沿河道通往双龙谷景区的栈道(双龙谷暂未全部开放)。
12、野猪棚:我们再看墩上这座茅草搭建的棚子,当地人叫做野猪棚。为什么这么叫?原来,牯牛降沟深壑险,山高坡陡,自古少有田地,山民们多在山地上种植玉米高粱为生。但在牯牛降地区,由于动物种类繁多,野猪、黑麂、猕猴、苏门羚、松鼠、山鸡、长尾雉等野兽野禽糟蹋粮食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保护劳动成果,山民们只得在庄稼地里就地筑棚,日夜看护。大家可以进棚休息一下,切身感受一下远古山民疲于生计的艰难和不易。不过,原始的野猪棚已经不存在,这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13、天作迷宫:这里有一个迷宫,里面七弯八拐,稍不注意,就会迷路。据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些当地居民藏身洞中,还真得避过了不少的杀身之祸呢。据地质考察得知,在古代,这座山体结构极不稳定。地壳变动时,山体相互挤压、冲击,在向下滑坡滚动过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这个迷宫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
14、栓牛石:前面说了,牯牛降是由一头神牛坐化而成,那么,我们不妨就从这个神话传说说起。为什么在皖南境内有这么一座形似一头神牛的大山屹立此处?主要还是得益于这根巨大的“拴牛石”。据说,远古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牯牛”,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间的劳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扔下凡间,化作了这根巨大的栓牛石,将“牯牛”永远地拴在了这个地方。
15、田园风光:在两座小山岗之间,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间的民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每当春光花开,风和日丽,梯田中姹紫映红,错绿相间,粉墙黛瓦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图”,似乎正应了宋人范成大的那首田园诗中的美妙意境: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这里高山梯田虽然面积不大,但由龙门而入,确有世外桃源之意,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是绝佳的摄影点。
16、无门:这是一扇天然形成的石门,叫作“无门”。大家可能很奇怪,明明有门,何叹无门?这又得说到吴应箕了。当地人说,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出生于牯牛降山脚下的吴应箕,20岁刚出头即名噪京城。清人温睿临在《南疆绎史·吴应箕传》称其“言论风旨,士争趋之;公卿以下,视其臧否为荣辱;”但是,他虽“罗九经二十一史于胸中,洞悉古今兴亡顺逆之迹”,由于其个性爱憎分明,意气横厉,竟然八次科举不第,乃至愤然返回乡里,来到此地闭门谢客,著书立说。闲暇之余,游览石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深感自己空有一腔抱负,怅恨之余,挥笔在石壁上写下“报国无门”四个大字。“无门”之名由此而得。遗憾的是,经过370多年的风雨剥蚀,岩石上的字迹早已荡然无存。
17、楼山堂集:大家看,这块方方正正的石头可像一本厚重的书籍?不错,它正是一本由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侯方域作序,大才子吴应箕在“无门”撰稿二十七卷,诗一卷,文七卷的合订本——楼山堂集。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非常推崇这部文集,他的书案上就时常放着这部鸿篇巨制。只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书,经过数百年风化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将它打开了。
18、生态茶园:这是一处不太起眼的景观,虽然平常,但却自然。牯牛降山高林密,加之气候温润,是出产名茶地方,自古以来,好茶者就慕名而至,趋之如骛。因此,山民们自然“投其所好”,劈地开山,广植茶树。这片斜坡上的茶叶就是牯牛降先民们的劳动成果。可别小看这些零零散散的茶树,在它那浓如醇酒的茶汤里,含有一种神奇的微量元素,那就是被人们称为癌症克星的硒。科学检测:这个地区每千克茶叶含硒量为0.4到4.4毫克之间,与人体的需求量正好相适。2012年12月,以牯牛降山脉为主产地的石台富硒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19、竹林探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游客朋友们,当您徜徉在这条隐身于万杆翠竹之间的山道,伴着摇风的绿竹,听着鸣弦的山涛,是否已经沉浸在大诗人李白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意境之中呢?虽然诗人写得不是牯牛降,但这里的景色与终南山相比,在您的眼中,会不会过之而无不及呢?
20、竹林观瀑:游客朋友们,我们说,牯牛降处处是景,移步换景,这不,刚走出竹林幽径,您只要稍稍抬头,远处一匹白练就会跃入眼帘。这处景观叫竹林观瀑,透过摇曳的树叶,踮起疲劳的脚尖,一幅用山石当画布,以绿竹作画框的巨幅山水以“遥看瀑布挂前川”气势在您的面前一览无余。
21、四叠瀑布:四叠瀑布是龙门景区最大的瀑布,因为瀑布从上而下形成四叠,故名“四叠瀑布”。这道危崖终年水流终年不断,特别是丰水季节,银花跳动,喷珠溅玉,飞流直下,声震数里。在瀑布周围,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这是瀑布水流冲击拍打石崖时,水分子在雾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负氧离子而带给人们的快感。负氧离子别名“空气维生素”,又称“长寿素”,对人体健康长寿以及对气管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治疗,有着明显的辅助疗效。世界卫生组织测定的正常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浓度是每立方厘米1000至1500个;而这里瞬间负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1万个,位列全国各大知名景区的前茅。可以这样说,如此高浓度负氧离子,是大自然赋予牯牛降风景区馈赠给每一位游客的“养生瑰宝”!
22、情人谷:这里有个山谷,曾经演绎过一幕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牯牛降山下严、唐两姓家族,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偏见,世代互不通婚。偏有两姓青年,互相爱慕,私许终身。无奈,纸总是包不住火的。两姓青年相爱的事情分别被两个家族知道之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男女双方都得在自家的祠堂中接受家法的严厉惩治;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接受了严厉的惩治之后,男女双方还是不得被允许成婚。为了向这一暴戾的族规挑战,相爱的严、唐两姓青年男女趁两个家族,齐集族人,准备实施“族规”之际,相约跑进这个山坞,攀上这段悬崖,并且向尾追而来的双方族人,断然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双方家族的长辈能够答应他俩成婚,即刻就从原路下山;否则,他俩即刻跳崖殉情,把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当场打碎了给众人看。这一招,使双方族长原本翘起的胡须顿时象严霜打过的杨柳,一下子全蔫了。族规不能破,骨肉不能丢,静极而动的双方族人,即刻给了两个年轻人一个不是妥协的妥协性答复:除非自动出族,改名换姓,远走他乡;否则,休想成婚!两个驻足危崖上的年轻人选择了前者,即时消失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把一段激昂慷慨的爱情故事永远留在了眼前这个危崖上。从那以后,这段峭壁就被叫着“殉情崖”,这个山谷就一直被叫着“情人谷”。您看,那长长的条石是情人床,那红色的水迹是情人泪。
23、鸳鸯潭:栈道下方的深潭就叫鸳鸯潭。这里在开发之前,人迹稀少,常有鸳鸯在潭中嬉戏,因此而得名。现在,这里作为景点开发开放,加上周边大环境的变化,山中鸳鸯不免成了这里的“稀客”,难得与大家一见。不过没关系,人间鸳鸯——来此游览的情侣却是结结实实的多了起来,只是此鸳鸯不是彼鸳鸯,身上香水竟芬芳。
24、古磨坊:游客朋友们,前面说到,牯牛降景区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下面陆续出现的景点将给大家从农事、建筑、宗族以及红色文化方面逐一介绍。这不,不远处有一老屋,那就是古磨坊,内有石磨和水碓,石磨是用人力推动将谷物磨成粉;水碓是利用水力将稻谷舂成米,或进行一些其它粮食产品加工的工具。
24、农具屋:农具屋里面陈设着旧式农具。如:犁,耙,耖,纺车,水车,戽桶以及清理谷物杂质的风扇。古磨坊和农具屋都属于“农业怀旧型旅游”。通过这种旅游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一些农事活动,认识社会的进步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5、严家古村:严家古村居住着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后裔。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即位后请严子陵入朝为官,不期遭到严子陵的拒绝。关于严子陵拒绝为官的史实,给后世的学者、专家们留下了很多研究或猜测的空间:一说严子陵生性淡泊,不屑于做官,甘于躬耕自食,终老田间;另外一说,是因为当时深得光武帝刘秀的信赖器重的大司徒侯霸的中道介入,才使严子陵最终成为“隐士”。因为,在王莽得势的时候,侯霸曾经一头扎进王莽的怀抱,做了王莽手下的“淮平郡太守”;现在刘秀东山再起,侯霸又一头扎进刘秀的怀抱,当上了刘秀朝廷的“大司徒”。面对这样的事实,严子陵觉得要是真的应聘入朝做官,今后就得与侯霸这样的投机者朝夕相处。如此这般,即使不是耻辱,也必将使个人的风格、情操大受委屈。因此,严子陵选择了实质上的回避与不得不已的名义上的“淡泊”,决定隐遁,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万古不朽的清名。
当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在近代革命斗争史上,严氏的后裔们采取了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先后有七名热血男儿为着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新中国建立后,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严家古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村”。
26:制香馆:古香制作是严家古村传统的手工艺品。这项手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家古村制作的古香,用料讲究,配方独特,品种较多,有通常的祭祀用香,有特殊场合下的礼仪用香,还有驱蚊和去除异味的日常生活用香。古香制作和销售是严家村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栋古民居从初建直到现在先后住过五代人,有150年以上的房龄。这栋古民居在严家古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背山面水,门前有一个院落,符合房主保持一定私密空间的要求;室内布局,门当户对;中设天井,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砖雕、木雕,一应具备,具有徽派建筑的鲜明特征;前堂后庭地面用净沙和石灰锤打而成,室内均为木地板;朝向天井的窗户全部安装窗栏板,便于对外张望而又不易被发现,便于保守室内的私密。除了具有一般徽派古民居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房主还在建房之时做了一个贴壁牌坊。在封建时代坊主要想树一座牌坊,必须要有朝廷批准,皇上“圣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这栋古民居的第一代房主吴下香老婆婆,年龄未满30岁就失去了丈夫。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寡居,历尽千辛万苦,把四个儿子抚养成人。四个儿子长大之后也都挺有出息。为了体现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在砌建这栋古民居的墙体之时,四个儿子经过合计,决定采取这个变通的办法:把大门楼砌成贞节牌坊的式样,以永远感念母亲对他们的养育之恩。
27、标语墙:一扇标语墙,折射出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消灭保甲制度,打到国民匪党”的标语,是1932年底或1933年时,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所属的政治组织书写的,落款有“红军政宣”字样;“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你们年关困难的救星,打破年关困难只有革命”的标语,是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在牯牛降山区与之周旋时为宣传革命而留下的红色印记,落款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宣”;“全体办工业、全民办工业,争取十年内或二十年的时间,在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等标语,反映了急躁冒进的时代情绪;“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等标语,是“文化大革命”留给历史的“烙印”。站在标语墙前,回首当年往事,足以令人感慨万千。
28、严氏宗祠:石台宗祠很多,目前遗存下来的有20余座。牯牛降的严氏宗祠是其典型代表。严氏宗祠建于1898年——清光绪24年,距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这座祠堂名“富春堂”,是严氏族人祭祀拜祖的地方。祠堂名叫“富春堂”,是严氏的子孙为纪念他们的老祖宗严子陵曾经垂钓富春江畔的史事而取了这个名字的。祠堂后庭的墙壁上悬挂着严氏的祖容,也就是严子陵的画像;进大门左侧的墙壁上张挂的是严子陵当年垂钓富春江畔时的情景。祠堂两边所有严氏家族历代名人的画像。
29、风水林:前面有一块高大茂密的树林,是严家古村的风水林。从两棵树林近千年树龄的老樟树苍老斑驳的褶皱间,可以看到,村里严氏宗族久远漫长的历史。严家古村所处的位置,与老徽州密切相连;直接的说,也就是一山之隔。由于地缘关系上的紧密相连,因而,民情风俗方面的相互渗透,建筑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所以,严家古村的村落布局也体现了徽派风格:村落居于水系的上游,风景林或说风水林居于村落的下首。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同时也兼有防风和护村的实用功能。由于风水、风景和防风等多重功能,所以,有效保护好这片树林就成了全村居民世代相传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是这片风水林得以安然无恙、枝繁叶茂的社会心理基础或者说文化背景。林中最珍贵的树种要数银杏,又叫“白果树”、“公孙树”。它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被称作植物活化石。银杏叶片中所含的类黄酮、维生素C等活性物质,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还有降温减肥,抗衰老、抗癌作用。据有关资料称,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在爆炸区域内唯一存活的植物是银杏。由此可见,银杏树还具有很强的抗辐射功能。大家不妨捡几片树叶,一来可以观赏,二则泡泡茶水,说不定就起到了减肥抗衰老的特殊功效。
30、子陵桥:这座桥名叫子陵桥,不言而喻,是严氏的后裔为了纪念他们大名鼎鼎的老祖宗——严子陵而取的这个名字。现在这座桥是本世纪初复建的。
31、罚戏碑: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的这处景点有点特殊,虽然眼前只是一块孤零零石碑,无“景”可看,可意义深远。大家一定知道时下流行的一句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殊不知,早在330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牯牛降山民就具备了保护山林的概念,
何谓罚戏?先让我们来看一段碑文:一、违禁族人私自于牯牛降演源盜伐木者,查出罚酒一席,首知情不举,照例罚不贷。二、严禁外姓人于橫山演源盜伐木,查出罚演目连戏三日夜,酒十席。族人首知不举者,查出罚戏一台,酒十席……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不全,晦涩难懂,想必大家知道了大概意思。这里保存着淳朴原始的民风习俗,牯牛降自然形态的完好,追本溯源来自于本地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乡规民约的治理,世代以采茶、种田为生,不乱伐、不滥捕。牯牛降周边横山、坳头、严家村等共同遵守的村规“罚戏规”,折射出了深厚的人性管理文化和绿色环保文化。通过这块石碑,不仅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对今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起到了警醒作用。
32、石公桥:眼前的这座桥,叫石公桥。明代万历年间,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他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郑之珍。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时编创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因此而一举成名。当地老百姓对他非常尊敬。为了缅怀他,就将他当年曾经经常走过的这道桥取名为“石公桥”。当然,原来的桥是木板桥,现在这座简易钢混桥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33、楼山桥:现在我们经过的牯牛降最后一处景点——楼山桥。过了这道桥,标志牯牛降风景区的主景区已经为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过,还得补充一下说起这座桥名的来历,这还得说到吴应箕。吴应箕,字次尾,号“楼山”,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人们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为体现对这位爱国志士的敬仰和怀念,便以他的号作为这座桥名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时间不早了,该与大家说再见了。在此,牯牛降景区衷心祝愿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年年春草绿,再盼王孙归。热情好客的牯牛降人等待您的下次光临!再见!
安徽石台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管理分公司
二〇一九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