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4-06-25 来源: 浏览次数:175
研学旅一种新的授课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石台牯牛降风景区坐落于安徽省南部的石台县境内,距安徽石台县城20公里处。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2010年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2017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基【2017】83号文件)授予第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2020年获批池州市第一批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牯牛降景区有“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之誉,被生态学家们亲切的称为“没有围墙的绿色自然博物馆”,被评选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教育基地。是众多学生研学之行的不二之选。
动植物探秘
牯牛降是皖南第三大高峰,最高峰海拔1727.6米,土壤属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下往上看,分别为黄红壤带、山地黄壤带、山地黄棕壤带、山地草甸土带,土壤的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孕育出的树木花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让牯牛降展现了多样与精彩。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土壤也受益于森林植被的覆盖而发育良好,一起维护着牯牛降的生态系统平衡。
石台牯牛降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总面积6700公顷,景区植被覆盖率高达98%,这里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统计,这里有各类植物230科、726属、1348种,生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13种、动物29种。区系成分复杂,生态关系协调。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也是自然的生态博物馆。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杉木、红豆杉、三尖杉等,还有鹅掌楸、香果树、天女花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植物19种,
银杏更是植物著名的“活化石”。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29种。另外,这里爬行类也很丰富,其中蛇类(祁蛇、眼镜蛇等)就有26种以上,被称为“蛇的王国”。
地理变化
侏罗-白垩纪间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在牯牛降地貌的基本框架,这期间牯牛降主峰再次断裂隆起,并伴有岩浆入侵,形成了牯牛降花岗岩体。所以,牯牛降的山体基本上是这种岩石组成的,当然,还伴有石英砂岩、板岩、页岩等。早期地壳运动中,牯牛降的部分岩层发生断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上的石块脱落,经水流长期冲刷,牯牛降的河谷中遍布着数不清的石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而且光滑如玉。龙门峡谷这里的石头姿态各异,色彩丰富,黑灰色的石头最多。它是变质岩。这些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可以这么说是牯牛降地区在摆脱海水侵袭之前长期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
人文特色
这里不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而且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明末复社领袖、文学家、爱国诗人吴应箕曾在此读书、求学、练兵、抗清,明代伟大剧作家郑之珍寓居此地,耗尽毕生精力编撰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了解东汉隐士严子陵的拒绝入朝为官的历史,以及在近代革命斗争史上,严氏后裔们采取了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
漫长历史的严氏家族的居住地严家古村,居住着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后裔,村落白墙灰瓦,布局呈现徽派风格。
不远处有一老屋,那就是古磨坊,内有石磨和水碓,石磨是用人力推动将谷物磨成粉;水碓是利用水力将稻谷舂成米,或进行一些其它粮食产品加工的工具。农具屋里面陈设着旧式农具。如:犁,耙,耖,纺车,水车,戽桶以及清理谷物杂质的风扇。在这里认识原始的农具,了解农耕历史和农业发展进程,,以及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
往年研学图片:
研学旅一种新的授课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石台牯牛降风景区坐落于安徽省南部的石台县境内,距安徽石台县城20公里处。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2010年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2017年被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基【2017】83号文件)授予第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2020年获批池州市第一批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牯牛降景区有“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之誉,被生态学家们亲切的称为“没有围墙的绿色自然博物馆”,被评选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教育基地。是众多学生研学之行的不二之选。
动植物探秘
牯牛降是皖南第三大高峰,最高峰海拔1727.6米,土壤属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下往上看,分别为黄红壤带、山地黄壤带、山地黄棕壤带、山地草甸土带,土壤的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孕育出的树木花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让牯牛降展现了多样与精彩。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土壤也受益于森林植被的覆盖而发育良好,一起维护着牯牛降的生态系统平衡。
石台牯牛降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总面积6700公顷,景区植被覆盖率高达98%,这里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统计,这里有各类植物230科、726属、1348种,生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13种、动物29种。区系成分复杂,生态关系协调。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也是自然的生态博物馆。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杉木、红豆杉、三尖杉等,还有鹅掌楸、香果树、天女花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植物19种,
银杏更是植物著名的“活化石”。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29种。另外,这里爬行类也很丰富,其中蛇类(祁蛇、眼镜蛇等)就有26种以上,被称为“蛇的王国”。
地理变化
侏罗-白垩纪间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在牯牛降地貌的基本框架,这期间牯牛降主峰再次断裂隆起,并伴有岩浆入侵,形成了牯牛降花岗岩体。所以,牯牛降的山体基本上是这种岩石组成的,当然,还伴有石英砂岩、板岩、页岩等。早期地壳运动中,牯牛降的部分岩层发生断裂,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上的石块脱落,经水流长期冲刷,牯牛降的河谷中遍布着数不清的石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而且光滑如玉。龙门峡谷这里的石头姿态各异,色彩丰富,黑灰色的石头最多。它是变质岩。这些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可以这么说是牯牛降地区在摆脱海水侵袭之前长期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
人文特色
这里不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而且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明末复社领袖、文学家、爱国诗人吴应箕曾在此读书、求学、练兵、抗清,明代伟大剧作家郑之珍寓居此地,耗尽毕生精力编撰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了解东汉隐士严子陵的拒绝入朝为官的历史,以及在近代革命斗争史上,严氏后裔们采取了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
漫长历史的严氏家族的居住地严家古村,居住着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后裔,村落白墙灰瓦,布局呈现徽派风格。
不远处有一老屋,那就是古磨坊,内有石磨和水碓,石磨是用人力推动将谷物磨成粉;水碓是利用水力将稻谷舂成米,或进行一些其它粮食产品加工的工具。农具屋里面陈设着旧式农具。如:犁,耙,耖,纺车,水车,戽桶以及清理谷物杂质的风扇。在这里认识原始的农具,了解农耕历史和农业发展进程,,以及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
往年研学图片:
- 上一篇:红色文化
- 下一篇:无